簡介
魯迅的代表作之一《祝福》在1924年3月問世,收入魯迅第二個小說集《彷徨》為第一篇,同《吶喊》中的第一篇《狂人日記》一樣,都是以揭露封建主義的“吃人”本質為主題的。同時,它又同《吶喊》中的《阿Q正傳》等小說一樣,以描寫農民的生活與抗爭為題材。
《祝福》這篇小說敘述了鄉間婦女祥林嫂的悲慘遭遇。故事說,祥林嫂年輕守寡,婆婆在重債逼迫和衛老二的慫恿下,將她賣給山里獵戶賀老六為妻。祥林嫂不願再婚,逃至魯四老爺家幫工,數月後被衛老二發現,搶至山中與賀老六成親。他們婚後生子阿毛,本來一家人過得不錯,可是,後來賀死於傷寒,孩子又被狼叼走,祥林嫂只得重回魯家幫傭。由於祥林嫂兩次守寡,被認為是不祥人,深為主人嫌惡,祝福時一切祭器、供品都不許她沾手。
在極度的精神恐懼中,祥林嫂畏懼死後受罪,便將積蓄兩年的工錢,到土地廟捐了門檻做替身,以贖‘罪孽’。到冬至祭祀時,主人仍大聲呵斥,不許祥林嫂沾手。從此,她失魂落魄,猶如‘白天出穴遊行的小鼠’一樣,終於被魯家攆出去,淪為乞丐。在一個除夕之夜,祥林嫂在爆竹聲中倒斃在雪地里。
《祝福》的思想內容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同時也真切的反映了當時的那個時期農村社會的真實面貌。
背景
《祝福》創作於1924年,其時距1911年推翻清王朝統治的辛亥革命已經13年,而距提倡“民主、科學”的五·四運動已有5年。但無論是辛亥革命,還是“五·四”運動,似乎都只是發生在城裡的事,對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廣大農村來說,“革命”好像離他們很遠,或者說他們被“革命”遺忘了。人們恪守的仍然是封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禮教,尤其是廣大婦女,她們更是深受著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雙重壓迫。
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落潮,先前的《新青年》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陣營分化,遍尋戰友而不得;魯迅重又在“沙漠中走來走去”,精神猶疑和思想痛苦,迫使魯迅在散文詩《野草》中作生命的體驗;在他的內心世界個人化、主體化、精神化傾向日漸增強,從而形成魯迅思想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苦悶期。魯迅先生說:“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她們的精神。”如何改變人們的思想和精神,把他們從舊的思想觀念中解脫出來,成了當時每一個有良知的作家的使命,魯迅先生正是肩負民族思想解放、引領文壇、帶頭吶喊的第一人。
《祝福》進一步延續了《吶喊》中的舊主題,保持了魯迅對舊文化的一貫的猛烈的批判。在揭露封建主義和農民問題上,比《吶喊》時期有了新的角度和深度。
人物形象
祥林嫂
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但在舊社會她不但不能爭得一個做人的起碼權利,反而成為一個被踐踏、遭迫害、受鄙視而終甚至於被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祥林嫂的形象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主要代表了封建禮教壓迫下的中國女性,這也使得祥林嫂的悲劇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本文情節發展的必然趨勢。
對於封建禮教橫加給她的種種迫害與摧殘,她進行過不間斷的掙扎與抗爭: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時,她掙扎她抗爭;面對人們的嘲弄、侮辱與傷害,她給以無言的抗議;對靈魂的有無,她表現了懷疑。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個很頑強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雙重打擊和人們的風刀霜劍中,她不但連起碼的做人的資格都沒有爭到,反而被吞噬被毀滅了。祥林嫂的掙扎與抗爭,完全是出於自發的,而且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色彩。
在《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具有一種中國封建傳統婦女的性格。在當時,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禮教已經深深紮根於人們的心中,婦女的地位是相當低的,對於一個寡婦,這種鄙視就更加強烈了,就連和她地位相當的柳媽也這樣。然而,祥林嫂也就有反抗性,曾經試圖反抗,但沒有成功。
魯四老爺
魯四老爺,道貌岸然、極其陰險、冷酷而又偽善。小說一開頭就介紹了他“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一見到“我”就“大罵其新黨”,而“他所罵的還是康有為”。他信奉“理學”,也就是頑固地維護所謂的“三綱五常”;他“大罵”康有為,證明他比康有為更為頑固和落後,是極力維護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制度的代表人物。通過對其“書房”的環境描寫便能突出地反映這一特點。接著,在描寫祥林嫂的悲慘遭遇的情節發展過程中,又進一步揭露了他的反動、虛偽和冷酷的本質。
他的這些封建迷信之類的說教,給了祥林嫂以精神上的巨大打擊和摧殘,它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子。當祥林嫂被壓榨、折磨得精疲力竭的時候,還是魯四這個“事理通達心氣和平”的傢伙把她一腳踢出了大門,使她淪為乞丐,終於慘死在風雪中。祥林嫂死了,由於死在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時刻,就怪她死得“不遲不早,偏偏在這個時候”,因而打攪了他家的興致,似乎也影響了他“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於是就惡狠狠地罵她為“謬種” 。足見其虛偽、冷酷和兇殘的本質。
四嬸
作為一個封建大家庭的太太,她很會精打細算,在祥林嫂剛到魯鎮時,四嬸“但看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這么多的優點才讓她決定把祥林嫂留下來,這說明她很精明,有持家的特殊能耐。她很會察言觀色,尤其表現在對她的丈夫魯四。當祥林嫂第一次來到魯鎮時,“四叔皺了皺眉”,四嬸不是“立即”知道,而是“已經”知道了他的意思是“討厭她是一個寡婦”。
她是魯四家唯一關心祥林嫂的人,但這種關心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很強的欺騙性。她關心祥林嫂的長相,手腳“壯大”,這個精明的女人關心的不是祥林嫂作為寡婦的悲慘命運而是為己所用的勞動力,這是一種自私、狹隘的關心。她為人尤其對下人非常苛刻,文中說她經常對傭工“左右不如意”,同時,也是一個受封建禮教影響較深的女性,她對魯四的順從和察言觀色,就是用實際行動捍衛“夫權”的證明。
短工
短工出場較早,作者用筆不多,總共四句話,但一個活生生的小人物躍然紙上。“還不是和祥林嫂?”他“簡捷”的話中無不充盈著厭惡,祥林嫂是一個讓人生厭、惹人生氣的東西,在這個魯鎮上,這個否定的反問句強烈地表達了一種情感:只要一生氣就有祥林嫂,或者只要一生氣就是和祥林嫂,讓我們不但看到了他的不耐煩也看出了所有魯鎮人對祥林嫂的厭棄,難怪作者說“塵芥堆”里的祥林嫂。
衛老婆子
是本文僅次於祥林嫂的一個經典人物,此人一出場作者就指出她是一個“中人”,這一特定的身份決定了她在本文各個階層各種人物中間自由穿梭,她知道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什麼時候該多說,什麼時候該少說。
衛老婆子對祥林嫂命運轉折來說是個銜接,她一方面是為了職業之利,另一方面也靠祥林嫂的能幹博得魯四老爺大宅門家的認同,攀上關係而已,但她決不關心祥林嫂的境況,所以文中有個細節設定得恰到好處,四嬸決定再次收留祥林嫂時,“衛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擔似的噓一口氣”就充分證明這一點。
柳媽
因為與祥林嫂的命運有交叉的地方,所以她的形象在許多資料里都有涉及。這一形象出場較晚,一出場先說“柳媽是個善女人,吃素,不殺生的”,這是否在告訴我們柳媽應該是最同情祥林嫂的,因為同是女傭且她很有善心?實際上這恰恰是一種襯托,一種反襯,也正是表面上的“善”與“不殺生”更顯出其內心深處的“毒”:她揭祥林嫂的“傷疤”,“你又來了”不讓獨語的祥林嫂自我排遣,不僅不同情祥林嫂,反而去取笑,去提祥林嫂不願提及的事,且從她“不耐煩”、“笑”、“打皺的臉也笑起來”、“詭秘”的動作神態中看出她對祥林嫂的態度:冷漠、嘲諷。
廟祝
寫此人的言語更少,共三十個字,從“廟祝執意不允許”祥林嫂捐門檻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愚昧落後,在廟裡,管香火祭祀的人本身就愚昧封建這無可置疑,他“不允許”的原因是什麼呢?正是因為祥林嫂是改過嫁、死了兩個丈夫的,所以在他看來祥林嫂也是不祥之物、不吉之兆,如此之人又怎能污辱了神聖的清白之地!正在讀者為他的“敬業”叫好時,他卻“勉強答應了”,因為捐的錢價目太誘人了,“十二千”,我們不能不發問:難道他難為祥林嫂直至她“急得流淚”不是為了抬高價目?多么自私,多么奸詐,多么虛偽的無名廟祝啊。人心,連天天守在菩薩面前的廟祝亦如此,還有什麼人對祥林嫂有人情味,哪怕是一點點!
“我”
祥林嫂的話“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證明“我”是一個知識分子,中國1924年前後的知識分子地位低下,從文中“我明天決計要走了”魯四的“也不很留”,以及“我”作為寓居的“客人”絲毫不影響魯四罵人(“大罵新黨”)及“悶悶地吃完”最後一頓飯,也可以看出“我”在文中當時社會尤其魯鎮這一特定環境中的地位。
作為知識分子的“我”對祥林嫂有很強的同情心。但是,作為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我”身上帶有明顯的弱點,“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的一個隱蔽原因就是“昨晚”與祥林嫂的對話,展示了知識分子“我”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地自我開脫的怯懦形象,所以逃避自我、逃避責任是“我”的性格的弱點,也是當時知識分子的共性,“我決計要走了”,留下的是祥林嫂的悲劇和魯鎮永遠的閉塞,帶走的是愧疚和自己仍需繼續成長的靈魂。
《祝福》 所描寫的人物中沒有大奸大惡之徒,他們只是一群普通的百姓,雖然這些人中不乏有冷酷、自私的,但也有善良的,他們之中沒有誰想要謀害祥林嫂,但在無意識之中又都充當了兇手的角色,成為了害死祥林嫂的兇手。造成祥林嫂的悲劇結局,他們是要負責任的,他們是兇手,但又並非真正的兇手。真正的兇手應該是長期禁錮著人們思想和觀念的封建禮教,封建宗法制度。祥林嫂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時代的悲劇。
敘事線索
祥林嫂牢牢的被封建宗法制度下神權、族權、夫權禁錮著。祥林嫂一生都在冷酷的封建制度下苦苦的掙扎,可她越是掙扎越逃不開悲劇命運的枷鎖。她沒有自主權,沒有發言權,她的意志由不得自己來支配。因此她嫁入祥林家作了童養媳,伺候比自己小十歲的丈夫,丈夫死時不過十六七歲,年齡的差距自然造成二人之間無共同語言,也沒有多少感情。即便是這樣祥林嫂也並無怨言。
丈夫死後,祥林嫂無夫可從,作為封建族權象徵的婆婆逼其改嫁,而封建禮教又要她守婦道,要從一而終,要守貞潔,不得改嫁。同一宗法制度下的兩雙黑手同時伸向了她,祥林嫂別無選擇,最終逃離婆家,來到魯鎮做女工。祥林嫂之所以從婆家逃出,來到魯鎮,並非出於自我意識的覺醒而是受“好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的影響。
在被迫賣入深山無節可守,無計可施的情況下祥林嫂只能任命,只得屈從。改嫁後的她依然遵循的是“既嫁從夫”的禮教,安安分分的與丈夫賀老六過日子。但不幸又一次降臨到她身上,丈夫死於風寒。可這並沒有給她太大的打擊,她無夫可從還可以從子,她的精神依然是有所寄託的。可當她的最後一點精神支柱----阿毛也死於狼口之後,她已經再無所從。
重回魯鎮的祥林嫂又再次受到了封建神權給她的最後一擊。本來寡婦做工就惹人嫌,二嫁再寡又死了兒子阿毛,更證明了她的命硬、克夫克子、污穢不淨,是不詳的。於是大悲大哀後的祥林嫂的生存狀況更為險惡:魯鎮的人們在對她短暫的同情之後,不約而同地鄙視她。.
祥林嫂一生想要既嫁從夫,卻守寡不得;父死從子,又子喪狼口;喪夫失子,則族權不容,守家不能;忍辱贖罪,神權不容,故守命不成。既不能不守節,又不容許她守節,還要她承擔不守節的罪名而受盡侮辱和損害。許壽裳說:“人世間的慘事,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只要封建宗法禮教制度依然存在,就注定了社會中必將發生祥林嫂的悲劇。
語言特色
沉鬱的語言特色:《祝福》描寫祝福景象的文字,蒙上一層灰暗的色彩,叫人覺得沉鬱。這種高超的語言藝術,很值得欣賞。如,雲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雲”,天色是“愈陰暗了”,滿天飛舞的大雪,全無美感,“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爆竹聲響是“鈍響”,只覺得“震耳”。寫新年但色彩卻如此暗淡,情調是如此悲哀,不難體會到作者的感情傾向。
個性化人物語言:《祝福》正是這樣,“我”的話跟魯四老爺的不同:“我”的話活像一個新派人物,魯四老爺的話活像一個講理學的老爺。衛老婆子的話跟柳媽的也不同,衛老婆子的話活像一個“中人”,柳媽的話活像一個喜歡尋開心調弄人的市井女人。祥林嫂嫁給賀家,這個片段主要是由衛老婆子敘述的,語言特別生動活潑,既俗氣又有野趣,跟前後的片段格調迥異。
雅俗共賞的白話文學語言:《祝福》創作於1924年,正處於現代文學崛起時期。但是,讀魯迅小說,總覺得特別有味,越咀嚼越有味道。五四文學革命初起,魯迅一出手,就達到難以逾越的高峰。魯迅以日常語言為本,又吸收西洋語言細密的結構,又吸收富有韻味的文言成分。鑄造了白話文學語言的典範。魯迅小說語言的成就證明,白話文之表現現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生動活潑的,也是耐人尋味的,而文言文,確實最能表現漢字的微妙,它所固有的呈現性、隱喻性、音樂性,使它富有詩性的意味。《祝福》的語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精練雅致,準確細密,富有美感。
評價
魯迅很善於運用自然環境描寫來烘托悲涼的氛圍。文章運用了倒敘手法來敘述故事情節。開頭便寫了魯鎮新年送社爆竹的震耳欲聾。這裡的景物描寫預示著魯鎮正沉浸在辭舊迎新的喜悅氣氛,家家戶戶都在忙碌著,這與淪落為乞丐的祥林嫂在這合家團圓的日子孤苦無依的死於祝福之夜的街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增添了濃重的悲劇氣氛。文章的字裡行間全都透露處一個詞“悲劇”,小說中的人物塑造,環境描寫無不都是為著這一個詞而服務的。
對於“祝福”過程的詳細描述說明了這一節日對魯鎮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魯鎮的每一絲空氣,每一個地方都充斥著忙碌的氣息,人人都在忙碌著,似乎不該有人無事可做。只除了祥林嫂。同時在這一習俗中也能看出男女地位的高低尊卑。每年為“祝福”作準備,女人們總是最忙碌的,她們幹的也只是一些粗活,拜的只能是男人,因為女人拜祖先、拜福神是不吉利的,是對祖先的大不敬,由此可見當時女人的地位是多么的低下。這似乎都在預示著主人公祥林嫂悲劇命運的的必然性。
小說通過表現人物性格中自私、冷漠的一面,來揭示祥林嫂所處社會環境的冷酷無情。魯四老爺、婆婆、大伯以及魯鎮其他的人也都表現出了對祥林嫂不幸遭遇的冷漠的一面。祥林嫂正是在封建宗法禮教制度枷鎖的控制之下,在人們的漠視之中,在熱鬧的祝福之夜帶著對鬼神的恐懼,孤獨的走向她生命的終點。魯迅通過對熱鬧的自然環境的渲染以及對冷漠的社會環境的刻畫揭示了祥林嫂這一悲劇人物形象的悲劇命運形成的必然結果。
話劇《祝福》
2002年7月10日到7月13日,北京電影學院演員交流中心2001屆培訓班,在北影表演系小劇場為在校師生以及一百多名解放軍官兵演出了話劇《祝福》,這也是他們的畢業演出。作為魯迅的名著,《祝福》曾被多次搬上銀幕和戲曲舞台,搬上話劇舞台這還是第一次。
雖然只經過短短一年的表演培訓,同學們卻表現出很高的水平。他們沒有過多程式化而且飽含激情的表演,深深打動了現場的觀眾。在精彩之處,觀眾席間多次響起熱烈的掌聲。“沒想到,這么熟悉的劇目竟還是讓我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著名兒童劇導演盧剛在看過演出後這樣說。
此外,該劇時空交錯的表現形式也受到了觀眾的肯定。編者讓魯迅登上了舞台,在雪花紛飛的橋邊,他遇見了淪為乞丐的祥林嫂,一句“人死了之後有沒有魂靈?”引發了他深邃的思考,並由他倒敘出祥林嫂不幸的故事。
電影《祝福》
《祝福》(電影文學劇本)原著魯迅,夏衍改編,1956年一版一次中國電影出版社,北京電影製片廠1956年攝製。類別:傳統舞劇。劇中的扮演者:白楊飾祥林嫂、魏鶴齡飾賀老六 、李景波飾魯四老爺、 管宗祥飾衛老二、邸力飾柳嫂。導演,桑弧。
劇情
序幕荒野陵園新寡的祥林嫂聽到婆婆要將她出賣再嫁的訊息,在夜色中逃至陵園。適逢魯四老爺迎請祖宗回府,見祥林嫂手腳麻利,將她收為女傭。
第一幕魯鎮河畔獲得勞動生計的祥林嫂,與魯鎮婦女們一起下河洗衣、浣紗,歡快地勞動。但祥林嫂的婆婆和媒人衛老二窺測已久,伺機將祥林嫂野蠻地掠走。
第二幕賀老六家祥林嫂被賣進深山與賀老六成親。祥林嫂出於寡婦不能再嫁和對自身命運被人宰割的反抗,撞案尋死,使婚禮失色。洞房之夜,賀老六面對傷勢嚴重而又掙扎欲逃的祥林嫂,百般勸阻,細心照料。他那憨厚質樸的性格,獲得祥林嫂的感激與信賴,兩顆苦難的心終於結合在一起。
第三幕賀老六家婚後,祥林嫂生子阿毛。和睦、溫暖的家庭給祥林嫂以新的希望和滿足。但不久,冷酷的社會又使其失子、喪夫,祥林嫂重陷入悲慘和苦痛中。
第四幕觀音廟堂家破人亡的祥林嫂重回魯府,由於兩次喪夫,受人嘲弄和奚落,為了解脫精神的重負,她傾其所有,求神贖罪。
祥林嫂自認為得到寬恕,高興地加入魯府過年祝福的行列。但魯四老爺及其家人仍怒斥她為不祥之物,將她推出門外。正當魯府舉行一年一度的祝福儀式、祈求祖宗賜福時,孤苦無靠的祥林嫂卻帶著空虛與絕望,無聲無息地走向人生的盡頭……
評價
改編後的電影,忠實地體現了原著的思想,形象地再現了小說中的人物,保持了魯迅作品冷峻、深沉、凝重、令人窒息的悲劇氣氛和藝術風格,但改編不是照搬,電影不是圖解,編劇夏衍把原小說的敘述打亂,揉碎後,按照電影的特性和銀幕所特有的空間,重新組織這些素材,並對原小說進行了擴充、發展和再創造。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 、散文詩集 《野草》 、散文集 《朝花夕拾》 、雜文集《熱風》、《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